夏季是鱼类生长最旺盛的季节,摄食量增加,排泄物增多,水质容易变坏,是各种鱼病暴发的高峰期。进入夏季以后,会出现连续高温,气候干燥,水温升高,暴雨增多等因素,对鱼类健康养殖不利。夏季池塘健康管理,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。
一、做好水质调控
俗话说,养鱼先养水,只有良好的水环境才能减少鱼类各种疾病的发生,从而降低死亡率,提高经济效益。集约化池塘养殖,由于平时大量投喂饲料和鱼类排泄物增多,极易引起水质老化和变质,造成池水缺氧。水质调控的目的是保持水体的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。
pH值的调节
pH值是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,反映水体的酸碱度,鱼类生长适宜的pH值在6.5~8.5之间。pH值不仅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,而且改变水体环境,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,从而间接作用于鱼类,影响其生长。
1 pH值过低
水体呈酸性,水质过肥往往pH值较低,酸性水体容易致使鱼类感染寄生虫病。
2 pH值过高
pH值过高水体呈碱性,会增大氨的毒性,易出现蓝藻、绿藻水华,极易腐蚀鱼鳃,引起烂鳃等疾病,造成鱼类死亡。
2. 溶解氧的调控
1 加注新水
一般鱼类生长要求水中溶氧最低达到3mg/L,某些名特优鱼类对溶氧要求更高,达到5mg/L以上。溶氧在一天的时间里也有变化,早上黎明前池水中溶氧最低,夏季晴天中午14:00左右池水溶氧最高。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,池塘水体极易恶化。定期加注新水是调节水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。一般每5~7d加注新水一次,每次加注20~30cm。加注时间以清晨为好,不要在傍晚加注新水,以免引起鱼类浮头。
2 开启增氧机
增氧机具有增氧、曝气、搅水的功能,使用增氧机能够增加水中溶氧,防止鱼浮头。
3. 调控底泥
底泥含有大量鱼类排泄物、残饵及其它有机物质,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大量氨氮、硫化氢、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,严重影响鱼类生长、繁殖。所以每年干池后,清除过厚的淤泥,保持底泥10~20cm。另外在放鱼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。生石灰能杀灭淤泥中病原体、寄生虫等有害物质,增加水体碱度,有利于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,从而提高水体的肥度和氮、磷等营养元素的利用。
4. 生物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
夏季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EM菌种、芽孢菌种、乳酸菌种,三种物质都能调节水质,抑制病原菌生长,促进水体有害物质分解,促进有机物的循环,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。
二、科学投饲
1. “四定”原则
要坚持“四定”原则,即定时、定位、定质、定量。
定时:每天在同一时间投喂,使鱼养成按时吃食的习惯。
定位:固定在饵料台投喂,驯化投喂。
定质:投喂的饵料必须新鲜、干净,不喂腐烂变质的饵料。
定量:要根据水温、天气、水质肥瘦、鱼体大小等情况灵活掌握,以鱼摄食八成饱为宜。
2. 投饵率
投饵率指投饵量占养殖水产动物总体重的百分率。水温在20℃以上时,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%~5%。饲料投喂后,以80%的鱼吃完游走为标准,根据鱼吃完时间和鱼离开情况,酌情增减,调整到最适投喂量。饲料投喂,需要做到均匀投饵,不宜忽多忽少,以免鱼类时饱时饥,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,同时也易引起鱼病。投饵均匀能提高饲料利用率,降低饲料系数。
三、预防疾病
夏季池塘鱼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、治疗为辅、综合防治的原则。认真观察鱼活动情况及吃食状况,发现异常立即进行鱼病检查,及时治疗。
夏季容易爆发的疾病,寄生虫,细菌感染,以及病毒感染,所以一定要定期做好预防。